“我老伴回来了,我们和好了,日子要好好呢过。刘法官,太谢谢你们了。”师宗县五龙乡群众老张高兴地对前来回访的师宗县人民法院丹凤法庭庭长刘丽萍说。
一个月前,刘丽萍向老张送达了判决书,现在“老张和老伴和好了没有?日子过得怎么样?”刘丽萍依然挂在心上。又到了“一月一巡回”的日子,刘丽萍第五次来到老张家里……
大山深处“移动法庭”
让公平正义翻山越岭
丹凤法庭是师宗县人民法院派出法庭中服务半径最大的法庭,辖区面积约1700平方公里,占师宗县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二。管辖区域为大同街道和龙庆彝族壮族乡、五龙壮族乡、高良壮族苗族瑶族乡,有49个村(居)委会、439个自然村,山高路险、村落分散。
2022年,刘丽萍到丹凤法庭工作后发现辖区司法资源不足且分散,加上山区交通不便,致使法庭工作十分被动。面对困难,刘丽萍没有退缩,选择迎难而上,经过深入调研和反复思考,她提出了破局之策:充分整合已有审判资源设立巡回审判点,诉调对接服务站,让当事人不必跨乡奔波就可诉讼有门,既节约了时间又节约了费用。于是,她带领干警翻山越岭、走村入户,每月固定到三个边远乡镇开展巡回审判工作,探索建立了“固定”+“灵活”的“一月一巡回”工作机制,把国徽扛进田间地头,将庭审开到农家院落,真正做到让“法官多跑腿,群众少跑路”。
展开剩余78%“老张,我们是第4次到你家了,我们没有判决你和老伴离婚,判决书我念给你听……”2024年12月17日下午6时许,在师宗县五龙乡新庄科村的一个场院,刘丽萍和同事正在送达一起婚姻案件的法律文书。
54岁的老张儿女双全,还有一个5岁的小孙子。原本可以安享晚年的他却因为脾气暴躁且懒惰,一言不合就会动手动脚,导致50多岁的老伴离家打工,最终提出离婚诉请。受理案件后,刘丽萍上门找到老张耐心细致劝解,但老张觉得这是他自己的家事,旁人管不着。眼看劝解无果,刘丽萍和同事没有放弃,一方面一次又一次上门与老张谈心,另一方面找到老张的朋友,让他们去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刘丽萍和同事的努力,老张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表示要好好与老伴过日子。第四次来到老张家的刘丽萍临走时,还向手握判决书的老张不断地叮嘱着:“你和你妻子的矛盾不大,我们也多次与你老伴沟通、做工作,虽然我们判决不予离婚,但你们之间的疙瘩关键还是要靠你们自己解。”
寒来暑往,周而复始,刘丽萍带着她的团队始终奔走在山间小道,她所在的派出法庭每年巡回办案率均达95%以上,全庭办案3000余件,刘丽萍个人办结1000余件,调解成功数百件。
秉持“如我在诉”
做百姓心中的“自家人”
如今,刘丽萍更加坚信“一月一巡回”的路子走对了。她说:“法官走的路越多越远,离群众的心就越亲越近。”在实践探索中,刘丽萍发现辖区群众文化水平不高,法律知识欠缺,要想从源头上减少纠纷、化解矛盾,就必须到群众中普法。从此,刘丽萍和同事们身后的背包里除了案卷、调解协议书,还有自己编纂的普法宣传册。结合办理案件类型和辖区群众法治需求,让每一次巡回审判、每一次法律文书送达、每一堂以案释法课都成为群众接受法治教育、树立法治信仰的“课堂”。
得益于他们的普法宣传,辖区群众的法律意识显著提升。龙庆乡豆温村的毕大爷正是受此影响,2024年,他终于鼓起勇气来到法院起诉其侄女欠钱不还。原来,2019年毕大爷将自己多年攒下的养老钱借给了侄女阿梅,双方没有约定借款期限,也没有写下欠条,阿梅便带着钱离开了家乡,自此之后,毕大爷几乎再也没见过她,每次接到阿梅电话又听不清在讲什么。眼瞅着自己年纪越来越大,毕大爷开始担心自己的钱没法要回来。情急之下,毕大爷想起法院的同志到村里普法宣传时说过欠钱的事可以找法官。于是毕大爷将一份诉状递到了师宗县人民法院。刘丽萍了解案件详情后,和同事来到毕大爷家,毕大爷看到眼前穿制服的人,惊讶地问:“你们真的是法官吗?”刘丽萍笑着告诉毕大爷:“我们已经联系到阿梅,她承诺尽快还钱。”诧异间,毕大爷紧锁的眉头一下子舒展开来,欣喜而激动地说:“没想到你们会来我们这山沟沟,对我的事那么上心。”
一周后,刘丽萍和同事给毕大爷送来案款,毕大爷数了数钱,高兴地说:“我终于拿到钱了,养老就靠这些钱了,谢谢你们。”并指着自家房前栽种的瓜果蔬菜,坚持让刘丽萍她们带一些回去。刘丽萍见状婉拒了毕大爷,默默带领团队继续踏上了新的工作征程。
多元解纷“穿线人”
织就基层治理同心网
“化解矛盾不能只靠判决书,更要以司法服务实现定分止争,护航发展。”为更好地服务基层,刘丽萍带领同事以“法庭进村社、法官进网格”为抓手,与辖区治保调解主任及村社干部座谈、培训,指导调解,开展普法宣传,激活基层自治内生动力。她牵头建立“1+2+N”联动联调机制,以法庭为主导,联合司法所、派出所、村委会调解纠纷、化解矛盾,吸纳乡贤、族老、妇女主任等人组建调解队伍,推动形成治理新格局,为乡村振兴筑牢规则基石。
2024年4月的一天,在师宗县大同街道下宜卡村,受雇于小丁的小甲在拆除围墙时不慎被倒塌的围墙砸中,送医抢救无效后死亡。事情发生后,双方当事人都报了警,小甲亲属认为小甲受雇于小丁,在工作时发生了意外,小丁要承担法律责任。小丁则认为小甲是由于施工时不注意安全,才导致被围墙砸中,自己不用承担责任。双方因此僵持不下。当地派出所接警研判后,立即启动“1+2+N”联动联调机制,及时与丹凤法庭、司法所联系共同处理案件。了解前因后果后,法官分别对双方当事人进行了调解工作。在法官耐心地向双方释法析理的基础上,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该矛盾纠纷得以妥善解决。在“1+2+N”联动联调机制加持下,丹凤法庭参与化解矛盾纠纷100余起。
淬炼忠诚本色
做党和人民的法治卫士
“作为党员法官,必须把讲政治落实到每一起案件的办理中。”这是刘丽萍常挂在嘴边的话。2006年大学毕业后,怀揣法治梦想的她进入师宗县人民法院,多岗位的历练让她深刻认识到:司法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根”与“魂”。在少年庭工作期间,她用法治温度照亮迷途少年的归航之路;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她连续多个月“白加黑”连轴转,有力震慑恶势力,促推群众安全感提升;在审判管理办公室工作期间,她当好“质检员”,规范、引导、提升案件质量。
从青葱岁月到不惑之年,从书记员到法官,再到庭长,在法院工作的19年,刘丽萍秉持“司法为民”初心,以脚步丈量乡土,用耐心化解纠纷;她手持法槌十余年,以专业与温情守护公平正义;不同的岗位、不同的角色,她用忠诚担当诠释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用柔肩担起正义天平,以智慧破解司法难题,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法官”,用她的实际行动诠释着 “以百姓心为己心,以百姓事为己事” 的深刻内涵。
发布于:北京市